新疆翻译公司金桥翻译了解到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我们似乎已经解释了为什么多色织物比锦缎发展更丰富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一联系中特别有趣的,是多色织物的改造,这种织物中的经线在其正面穿梭,有时压越纬线,有时下穿两根纬线。这使得从一部分设计图案向另一图案的过渡平滑自然,比锦缎上的情况要好。这一做法的结果,如图21、22所示,锦缎上的图案变得“方格化”(类似像素不清楚的效果,译者注),对于表现细节显得欠缺。而多色织物的图案边缘更加细腻,所以对于表现曲线轮廓的设计图案更加适合,比如卷云纹。锦缎与多色织物的区别因为以上原因也表现在其设计图案的总体特征上。多色织物的图案系统事实上更加适应了图案编织的需要,而锦缎相比就逊色一些。所以,其出现时间可能晚些。这一结论也由希尔万(Sylwan)博士提出过。他说,“至少有一部分锦缎的图案来自于某种比汉代更古老的装饰艺术”;她推测,锦缎在汉代以后的中国都市不再流行,但对于中东地区希腊世界的国家却非常对味,因为其风格更加粗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