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7725
新闻资讯
2018上海书展|书展首设手语翻译,国学馆让听障读者听到
来源:本站    录入:2018-8-27

新疆翻译公司金桥翻译获悉820日上午,上海书展国学馆迎来“七天七堂课”的第6讲,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在台上分享《史记》,通过与司马迁的隔空对话,追寻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引人注目的一幕是,姚大力身边站着一位手语老师,将讲座的内容实时翻译为手语,让台下的听障者也能同步“听”到这场讲座。

手语翻译让听障读者现场“听”讲座

“国学是很专业的领域,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难度是在聋人课程教育体系里,历史这块内容比较薄弱,涉及到人名、朝代的手势,很多听障者都不知道。”为了做好翻译工作,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手语翻译员唐文妍在准备阶段特意去请教手语翻译的老人如何处理这些概念。

她做了简单演示:交握双手,这代表孔子。两手沿着眉毛比划出眉毛长长拖到腰际的动作,这代表老子。这两个特征,是孔子和老子在画像、塑像中最广为人知的特征,也被盲人广泛用于代指两人。遇到没有约定俗成概念的人名,译前沟通就尤为重要,在姚大力的这场《史记》讲座中,唐文妍用凌空书写“司”的第一笔“横折钩”来表示这个字,用骑马的动作来表示“马”,经过提前沟通,听障观众就知道她表示的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国学馆是今年上海书展首设,“七天七堂课”系列国学讲座邀请了七位国内一流专家——陈引驰、傅杰、张国刚、辛德勇、樊树志、姚大力、刘永翔,由东方卫视首席记者、主持人骆新主持,还特邀了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手语翻译员唐文妍、程莹提供全程手语翻译。

这是上海书展首次提供面向听障人士的讲座翻译。上海市残联协助向听障读者发布讲座信息。开始仅预计7天共有20位听障读者参与,结果每天都有十几至二十几位听障读者参与。听障读者多数提前30分钟准时到场,为了保障听障读者能够看清手语翻译,现场工作人员也尽量安排听障读者前排就座。

国学讲座较之一般的日常沟通,专业性更强。准备这些讲座翻译,唐文妍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学者们发言比较自由,临场发挥多,唐文妍只能尽可能多做背景资料准备,就一些高频词的译法提前与聋人观众沟通。

目前6天的讲座中,唐文妍翻译了3场,程莹翻译了3场。每场讲座一个半小时的体量,对手语翻译员也是不小的挑战。手语翻译的核心仍是翻译,在一般同声传译过程中,译者精神最多集中20-30分钟,而手语翻译译者少,她们只能译完全场。但唐文妍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书展是全国性的大活动,对听障人士的身份认同以及大家对他们的认识都有好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能够在一起。”

有人认为,听障人士可以通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并不需要手语翻译。唐文妍并不赞同,“想象一下,你只能通过打字交流,是不是也会觉得很累?我们反复讲信息无障碍,听障人士的自然母语是手语,这个对他们是最放松的。”

海伦·凯勒说过“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手语翻译拉近的是听障人士与普通人的距离。6天讲座下来,有几位听障读者每天都到场,不肯落下一节课。唐文妍结束翻译后,总会去和听障读者们交流,“他们都很高兴,会告诉我说这个老师讲得好深,学到很多。”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手语翻译员程莹为北大教授辛德勇做手语翻译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手语翻译员唐文妍为讲座做手语翻译 7堂国学讲座打造精彩文史哲讲堂

“七天七堂课”主题涉及历史、文学、伦理等多个国学领域分支。复旦大学傅杰教授首场开讲,对儒家经典《论语》中关涉学习的内容加以集中介绍与阐述。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带领读者探索《资治通鉴》中的“正”与“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将流传千古的《燕然山铭》做出了一系列学术解说。华东师范大学刘永翔教授以“诗与好诗”为题,对中国古代文史文论中关于诗与好诗的论述进行介绍和解说。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择取《庄子》中深富智慧、极具启示意义的段落百句,精心选释。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就《史记》与司马迁进行隔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以“张居正改革漫谈”为题,以史学家的担当意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带领读者从历史故事中鉴往知来。

姚大力在第6天举行讲座《与司马迁对话:问君此书有何珍?》活动承办方上海图书有限公司靖淑婷介绍,上海图书公司受上海书展组委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委托,策划国学馆“七天七堂课”。活动提前40天就开始策划,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等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们共同出谋划策,反复沟通、讨论、联系,遴选出国学领域最有学术权威性的专家学者作为国学馆“七天七堂课”嘉宾。除已有安排的专家学者外,接受邀请的嘉宾无不欣然应允。

“策划时我们就认为,不应该局限于谈具体文章,而是要涉及文史哲各方面。”主持人骆新承担了7天的主持任务,也是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他介绍,这7堂课,主办方不希望太浅显,但又期待是普通老百姓“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学问。为此,每位学者都做了充分准备,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思考。“7天的课程中,至少有一半都是我认为我很熟悉的内容,但这几天,每位学者讲课都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

7场讲座均有一定难度,现场反响却超出策划者预料。书展期间,台风、暴雨和骄阳都没有阻止读者的到来,每天都有100余观众聆听讲座。读者中有听障读者、学前孩童、各年级学生、社会读者、白发苍苍的老年读者、关注上海图书公司海上博雅讲坛的专业读者等。

每场讲座都有100余名读者参加讲座“书展是一条河流,我们想做的是建一个岛,让大家有一个歇脚、思考的地方。”骆新介绍,国学馆和“七天七堂课”虽然都是首设,却不会就此结束。未来,“七天七堂课”将在每届书展,逐一涉及“国学”领域各分支主题,为读者带来最权威、最专业的讲座。

 

 

 

 
分享到:
 
官方微博: